記者走基層 | 黨群同心齊出力,“民心路”修到村民心坎里
秦皇島日報 記者 何春雷 通訊員 李賽男
6月8日清晨,太陽剛剛在山尖上露了個頭,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鄉(xiāng)沙嶺村村民李永就開著農用三輪車,穩(wěn)穩(wěn)地駛過新硬化的水泥路去田地里勞作。
“以前,這條田間路坑坑洼洼,‘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’,農用三輪車根本進不來。現在好了,硬化后的新路既寬闊又平坦。鄉(xiāng)親們干活兒方便多了!”李永笑著說。
李永住在沙嶺村下轄的老松溝自然村。這里的農業(yè)、林業(yè)資源占沙嶺村全村的三分之一,是沙嶺村的“產業(yè)心臟”。然而,一條年久失修的田間路卻成了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“攔路虎”。由于道路通行不便,農機設備難以進入,嚴重影響了村民們的生產作業(yè)。到了汛期,雨水經常將路面沖毀,村民們不得不依靠肩扛手推的方式開展勞作,效率低又辛苦,一些土質不錯的耕地面臨被棄耕荒廢的境地。
了解到老松溝的情況后,涼水河鄉(xiāng)黨委、政府負責同志多次赴該村實地察看地形地勢與道路情況,向村民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,同時,積極向上協調爭取,終于在縣民宗局的支持下,爭取到老松溝產業(yè)路硬化項目資金與技術支持。
今年年初,涼水河鄉(xiāng)黨委、政府將老松溝產業(yè)路硬化項目列為重點民生工程。村民們得知立項的消息后更是受到鼓舞,在村干部的帶領下,義務平整路基,幾天時間,硬是在項目施工前把路基一點兒一點兒平整好。
村民們義務平整路基。(資料圖) 通訊員 李賽男 攝
“平整路基一共出了345個義務工,村民們分文不取,毫無怨言。”村黨支部書記周書環(huán)說。
這條路哪里可能被水沖需要加固,哪里可能因錯車需要加寬,哪里坡度太大為確保農機安全不需要拋光路面,周書環(huán)都記得清清楚楚。
“我家那口子說,我修完這條路,都能變成半個工程師了,但我認為,這是給子孫后代造福的事,咱得盡心。”周書環(huán)笑著說。
在鄉(xiāng)親們的共同努力下,原本一個月的工期縮短到12天,2078平方米的嶄新水泥路宛如一條銀色的絲帶,“舞動”在青山綠水之間。
看著新修好的水泥路,村民們稱贊道:“這條路修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!”
近年來,涼水河鄉(xiāng)先后修建了清河沿村至桲欏臺子村、沙嶺村至三撥子鄉(xiāng)、小馬坪村外環(huán)路等8條公路、20余條田間作業(yè)路。這一條條“民心路”,不僅體現了黨委政府對百姓的關懷,更體現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編輯:韓冰
責編:李志財
編審:劉福慶
監(jiān)審:王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