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雙爭”有我——365百姓故事匯 | “兵支書”勇當鄉(xiāng)村振興“領頭雁”
秦皇島日報 記者 高暢
張宏江是北戴河區(qū)牛頭崖鎮(zhèn)大泥河村村民。5年的軍旅生涯錘煉了他過硬的政治素質和精湛的軍事技術。2004年退伍回鄉(xiāng)后,他將部隊的優(yōu)良作風帶回家鄉(xiāng)。自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后,他不等不靠、主動作為,真心實意為全村老少辦了不少實事。
村中遺留多年的斷頭路,嚴重影響著村民的出行和村莊的發(fā)展。張宏江了解到,當年村里組織修路時因個別村民間鬧矛盾,致使工程被迫停工,幾段水泥路戛然而止,中間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,致使村民出行不便、村容受損。為了打通這些斷頭路,張宏江四處奔走,一方面挨家挨戶協調,耐心地與路兩側的村民進行溝通,做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;一方面積極爭取牛頭崖鎮(zhèn)黨委和政府的支持,籌措資金,聯系施工單位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2021年7月下旬,久拖未果的三段斷頭路終于化泥濘為通途。
張宏江(右一)與村民一起查看花生秧苗長勢。 本報記者高暢攝
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村里不少路燈損壞,年久失修。張宏江積極爭取上級資金,為村莊安裝太陽能路燈,維修更換水源井主管道等。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大泥河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。當一盞盞路燈亮起,照亮的不僅是夜間出行的腳下路,還有村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。
為了讓村里的土地發(fā)揮更大的效益,帶動村民就業(yè)致富,張宏江積極牽線搭橋,推薦村里的農民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與北戴河區(qū)惠投公司聯合經營,種植花生1500多畝。從種到收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張宏江都密切關注。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(yè)問題,還增加了合作社的效益,讓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。
“身子正、脾氣好、心腸熱、水平高”——這十二字是村民們對張宏江最樸實的評價。張宏江為人隨和,心地善良,村民有了難事兒,家庭鬧了矛盾,鄰里起了糾紛,都愿意找他出面解決。每次遇到這類情況,他也不推不躲,而是耐心調解:對老人長輩以情暖心,對年輕后輩以理服人。他成功妥善處理了多起棘手的甚至是積怨已久的矛盾,保證了村莊和諧穩(wěn)定。為提升治理效能,張宏江還組織制定了“村規(guī)民約三字經”,成立大泥河村志愿服務團隊,推動鄉(xiāng)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。
他常說,牢記初心是本分,不辱使命看行動。張宏江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認可,2023年8月份,他被河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推選為鄉(xiāng)村振興“百名好老兵”。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,他笑著對記者說:“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,鄉(xiāng)村振興是一場持久戰(zhàn),我會繼續(xù)努力,和村民們一起,讓大泥河村變得越來越好?!痹谒膸ьI下,大泥河村正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大步邁進。
編輯:薛佳麟
責編:李志財
編審:劉福慶
監(jiān)審:王勍